close


這個地方,我很喜歡…
很適合坐很久很久,
往著同一個方向望去,
然後聊聊過去、聊聊現在、聊聊未來



現場有原住民樂團
演出時間:
每星期六晚上2100
每星期日晚上1800


原住民樂團演出









在這個地方,
如果天氣再好一點,
應該可以看到近處的文化園區
跟遠一點的屏東市區吧!
那天霧濛濛的,
不過一下車、找定了店裡的位置,
才坐下來…就有一陣一陣的涼風吹來,
這或許就是店名的由來。




偶而~
還可看到輕航機..
悠然的飛過上空!












*地 址:屏東縣三地門鄉台24線上往霧台方向
*電 話:08-7991524
*推薦餐點:芋香鍋、迷迭香雞排套餐、奇拿富
*營業時間:週一休息,am10:00~pm:12:00


位於「高屏市民的後花園」
屏東三地門鄉,大社村的風刮地秋月咖啡

倚山、傍隘寮溪,秋月咖啡廣闊的270度視野可以遠眺屏東市與高雄市。夜裡,平原美的像佈滿碎鑽,與高懸空中的星星、月亮互相輝映。白天,店前山谷間的鳳凰樹枝搖曳著,溪澗的水氣緩緩飄昇,令人格外清涼。雨後,雲霧飄進店裡,人們躺在店裡的吊床上,好似躺進飄浮空中的小舟。聽小貓踩過碎石地,爬上樹枝互相追逐,睜開眼睛,喝一杯小米酒冰咖啡,欣賞石雕桌板上刻畫的排灣族神話傳說。還有哪裡更像人間仙境?

10年前,就是這個得天獨厚的視野吸引了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買下這塊地,做為住家與工作坊,今年年初,撒古流的夫人李秋月更將工作坊改造為咖啡館。

視野絕佳,是在山上開店成功的關鍵因素,也是李秋月創業的絕佳資源;自有土地更讓她無後顧之憂。

今年年初,李秋月在自家門口疊了一堆紅磚頭,鋪上一塊布、一壺咖啡、幾個杯子,就開始做生意。

其實,10幾年前讀大學時,李秋月就想開咖啡店。不過,咖啡店沒開,她反而跟人合夥開手染服飾店,沒想到,她把生意做起來,房東卻來要回店面,讓她很有感觸:要開店,就要在自己的土地上。

促使她開店的原因是經濟因素。「藝術家太隨性,做了很多『義工』,但是小孩大了,需要穩定的教育費,」她說。她想把咖啡店變成家裡的主要收入,支持撒古流專心作純藝術創作,不再為生活奔波。

運用朋友、家族與個人的資源
運用朋友、家族與個人的資源,讓李秋月不花一塊錢就開店。

紅磚吧台,是李秋月向鄰居要來的,就連冰箱、烤箱、微波爐都是跟朋友借的。許多朋友「呷好道相報」介紹更多客人。更有朋友聽說高雄一家咖啡店要關門,連忙打電話通報,讓她搶進一批桌椅。「我真的很感激這些朋友給我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,」她說。

家族的支援更為她打了強心針。

店裡獨具特色的原住民藝術創作,如木雕椅子、石雕桌面、大門口的鑄鐵,吧台上方懸掛約4公尺橫幅的木雕等,都是工作坊的作品。陽台、屋頂是撒古流與弟弟伊誕一起搭建的。李秋月的婆婆在大門口的山坡上種芋頭、地瓜葉、迷迭香與薄荷,供應咖啡館每天所需。吧台的杯架與水槽則是李秋月的公公製作的。連李秋月的兩個小孩也鋪石子地,整個家族一起打造咖啡館。

「排灣族裡,大哥的店就是一家人的店,」秋月的小叔伊誕說。

李秋月自己也很能運用閒置資源。比如店門口的大招牌原來是鄉民代表競選看板,塗上油漆、畫上蝴蝶、寫上「咖啡花茶」四個大字就成了店招牌。店裡的粗木頭欄杆很古樸,其實是汰換的電線桿。

「店開了之後,慢慢的,資源就不斷地進來,」李秋月說。

有多少錢,做多少事
李秋月之所以能運用資源,從無到有,是有一套原則可循的。

首先,她堅持「有多少錢,做多少事」。

剛開店時,朋友要借她錢,但是她不要。「今天有五張桌子,就做五桌客人,」她希望量入為出。

初期,她也不像一般創業者一開店就買十幾萬元的咖啡機。「如果一開始就花十幾萬元買咖啡機,我會有壓力,到底要賣多少杯咖啡才能把10萬元賺回來?」她解釋。她決定用3千元一台的咖啡壺先賺到10萬元,再換大的咖啡機。

「一邊做(生意),一邊修」,也是她的重要原則。她指出,這樣可以找出最適合店內的模式。

一開始,咖啡店只有簡單的樑柱與小小的屋頂,只要一下雨,李秋月就只好跟客人講:「真抱歉,我們不能營業了」。當客人還是想留下來,她只好剪塑膠袋蓋住屋頂。後來,她才慢慢從賺的錢挪出預算,蓋一個更大的屋頂,6月時,又請工人在屋頂上拉了遮雨帆布。

「我會計算投資報酬率,比如颱風期前花兩、三萬整修,那麼這段時間可不可能創造出更多個兩、三萬?」創業之後,她愈來愈精明。

隨著客人愈來愈多,為了加強出餐順序,讓點單一目瞭然,現在,點單不再放在吧台上,而是用磁鐵貼在吧台上的長型的大鑄鐵上。

「每次來都有新的變化,他們都有成長,」秋月咖啡的常客,三商美邦人壽襄理葉芳民說。

先硬體,再軟體
把每一分資源拿來運用,是有輕重緩急的,「先硬體,再軟體」,是李秋月的原則。

現在的陽台,是後來為了擴增店面空間,在兼顧力學、建築結構、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往山壁上打樁,向山谷延伸出去的。

硬體健全了,她開始改善軟體。

比如簡餐,剛開店時,她秉持著「簡單的吃」的想法,只賣泡麵、焗烤,後來,她發現常客總是只能點這幾樣菜,才慢慢花心思研發,增加秋月甜心酥、原住民風味餐等特色餐飲。

店裡的布置也是如此,剛開店時,她只將原物料視為必要支出,不敢買花,於是她到山上採蕨類種在店裡,「沒賺錢時覺得花是奢侈品,買一枝花都覺得浪費,現在每個月都會買花,」正在整理百合花的她說。

「東西先進來,賺了錢再還」是她向人借東西的原則。比如剛開始向朋友借的電器設備,後來賺了錢之後,就慢慢還了。跟弟弟借的咖啡機則是分期還錢,「現在買東西一定用分期付款,」李秋月說。

「一切自己來」是李秋月初期的原則;不過,當生意愈來愈忙,李秋月從早上九點忙到半夜兩點,已經分不開身;而當投資看得到回收,也增加她運用供應商的信心。

以原住民風味餐來說,這種由小米、芋頭、南瓜、肉類包成的排灣族傳統食物,製作過程複雜,於是李秋月商請山下的美食坊主廚吳阿美製作,顧客事先預定後,她製作完再送到店裡。李秋月也向蛋糕店訂購蛋糕,至於其他簡餐,李秋月也使用部份調理包,再加上青菜、酸菜等配料,加強新鮮食材。

開店初期,她原本大清早起床就澆花、清洗桌椅,現在也花錢聘請急需工作的原住民來打掃,「這樣可以多睡一點,也可以幫助族人,」她說。

運用資源與審慎挑選供應商,讓李秋月不需要準備龐大創業資金就成功開店。當自家庭院與家人都變成資源、生活與工作毫無分隔、家族成員的生活都暴露在客人的眼光下,卻是一個必須付出的代價。

「媽媽,我今年都沒有暑假,」女兒向李秋月撒嬌兼抱怨。而婆婆怕生、總會躲在房子裡,公公比較少在庭院裡隨心所欲的做工藝品,先生撒古流更是把工作坊遷移他處。「這是我們家的庭院,但是有捨才有的,沒有所謂的完美,」她無奈。「我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分享出來,這是雙贏,開店之後別人享受,我也得到好處,」她說。

夜深了,關上電燈,她一個人坐在店裡眺望「一整片的碎鑽與星星月亮」。開店前,這夜景曾讓她在夜裡捨不得睡,現在依舊;只是,未來,看夜景的時間會更短了。


以下是網路介紹轉貼圖文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i66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